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7:37:28  浏览:981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国家税务局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1992年10月10日,国家税务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根据劳动部、国家税务局颁发的《城镇集体企业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劳薪字(1991)46号〕的规定精神,我局制定了《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
财务处理的规定

附件: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
一、关于查补查退税金的财务处理
1.挂钩年度内,企业在汇算清缴结束前(含汇算清缴)查补查退的税金,一律调整当年帐面的上缴税金金额计提效益工资。
2.企业在汇算清缴结束后查补查退的税金,不调整上年帐面的上缴税金额,全部计入本年度的上缴税金中计提效益工资。
3.企业在专项检查中被查补的偷漏税金,无论是在汇算清缴结束前,还是在汇算清缴结束后,都不得作为上缴税金计提效益工资,但要全部核入企业下年度的上缴税金基数中。
二、关于企业欠缴税金和减免税金以及以税还贷、税前还贷的财务处理
企业在挂钩年度内的欠缴税金、减免税金以及因以税还贷、税前还贷而少缴的税金,均不得视同上缴税金计提效益工资。
三、关于工资、奖金和物价补贴的财务处理
1.企业挂钩的工资基数和提取的效益工资按规定在成本中列支后,不得再在成本中提取职工奖励基金。但企业按规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各种物价补贴以及原材料、燃料节约奖,仍在成本中列支。
2.企业超过规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标准工资、加班工资、津贴和自费改革工资支付的工资、劳动竞赛奖,在新增效益工资和奖励基金中列支。
3.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分红和股金分红,在分红基金中列支。
4.企业在挂钩年度内因经济效益指标下降,工资基数下浮时,应按下浮后的工资基数列入成本。
四、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以及职工教育经费的财务处理
1.企业实行工效挂钩办法后,列入成本的职工福利基金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14%提取。
2.列入成本的工会经费,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2%提取。
3.列入成本的职工教育经费,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1.5%提取。
五、实行工资同销售(工作)量及上缴税金复合挂钩的企业,在年终清算时,首先应计算与销售(工作)量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然后再计算与上缴税金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上缴税金中应扣除与销售(工作)量挂钩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而影响的所得税。
六、关于工资基金的帐务处理
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将“应付工资”科目改为“工资基金”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工资基金。在本科目下设置“应付工资”和“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两个明细科目。
1.“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用于核算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见附件一)。
“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的贷(增)方发生额反映企业准备发放的工资额;借(减)方发生额反映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发放工资后,本明细科目应无余额。
2.“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明细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工资基金和工资增长基金。
“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明细科目的贷(增)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提取的工资基金和工资增长基金;借(减)方发生额反映转入“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的工资、缴纳的奖金税以及支付的罚款、滞纳金和工资下浮企业下浮的工资等。贷(增)方余额为可以继续使用的工资基金结余额。
七、退出挂钩企业的财务处理
1.为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企业在工效挂钩期间一般不能退出挂钩。如有特殊原因,企业需经税务、劳动部门批准后,方可退出挂钩。凡挂钩期限未满而退出挂钩的企业按以下办法处理:企业要将执行期(包括当年和以前年度,下同)已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退出,同时调增当年利润总额,并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缴所得税,与该年汇算清缴应缴所得税进行对比,计算应补缴的所得税和多拿的工资。
企业当年多拿工资的计算公式如下:
企 业 当年财务 累计提取 当年按调整后
多拿的=决算提取的+的新增 --利润计算提取
工 资 奖励基金 效益工资 的奖励基金


根据上述办法计算的累计额须在退出挂钩后的第一年进行处理:①将各年累计多拿的工资冲减工资基金,并将冲减后的工资基金数额转入奖励基金科目。若不够冲减,则在奖励基金科目中以负号表示;②调整上年利润总额;③计算累计应补缴所得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④累计剩余部分按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比例分配并转入除奖励基金以外的其他各项专用基金。若少拿工资,不予补提。
企业退出挂钩并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工资、奖金和分配利润的处理重新恢复挂钩前的办法。
2.挂钩到期后退出挂钩的企业,对挂钩期内的利润分配和提取的工资基金不作调整。其工资、奖金和分配利润的处理重新恢复挂钩前的办法。
3.退出挂钩的企业一律取消“工资基金”科目,同时将挂钩期内工资基金结余数或超支数,全额转入奖励基金年初数。
本规定自1992年1月1日起执行。本规定颁发前执行的有关规定,凡与上述规定不符的,一律按此规定执行。
附:一、新增效益工资的计算公式
二、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清算表和编
制说明
三、企业中途退出挂钩财务处理举例说明
四、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附一:新增效益工资的计算公式
(一)工资同上缴税金挂钩的计算公式
公式1
上缴税金 上缴税 上缴税金毛增加额
净增加额=金基数×----------------------------
上缴税 工资 工资浮 适用所
金基数+基数×动系数×得税率


公式2
上缴税金净增加额
上缴税金净增长率=----------------×100%
上缴税金基数


公式3
新增效 工资 工资浮 上缴税金
益工资=基数×动系数×净增长率


式中,“适用所得税率”先按毛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级数确定,经试算后得出试算新增效益工资。如果毛应纳税所得额减去试算新增效益工资之后级数不变,则试算结果即为最终结果;如果级数变化,则“适用所得税率”降低一个级数确定,按此税率重新计算的新增效益工资为最终结果(下同)。
(二)复合指标挂钩的计算公式
与销售(工作)量挂钩的部分
公式4
新增效益 工资 与销售(工作)量 工资浮
工资(A)=基数×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动系数
销售(工作)量增加数
×--------------------
销售(工作)量基数


与上缴税金挂钩的部分
公式5
上缴税金净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上缴税金毛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工资基数×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工资浮动系数×适用所得税率)〕
公式6
新增效益工资(B)=工资基数×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工资浮动系数×(上缴税金净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
公式7
全部新增效益工资=A+B

附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清算表和编制说明
(一)本表按工资同上缴税金和销售(工作)量复合挂钩形式设置,实行工资同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也参照本表清算。
(二)本表第一层次“毛应上缴税金的计算”是指上缴税金中未扣除新增效益工资;第二层次“净上缴税金的计算”是指上缴税金中已扣除新增效益工资。
(三)本表各行指标解释:
1.第3行“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第45行或第46行填列。
2.第6行“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是指经税务部门批准减免的挂钩流转税,并且直接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不能相应增加上缴所得税的数额。
3.第7行“年初欠缴各项税金合计”是指年初欠缴的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企业欠缴的各项税金不能与超缴的各项税金合并相抵计算。
4.第11行“净应上缴税金增加额”,复合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5计算。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1计算。
5.第12行“应新增效益工资”,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3计算。
6.第18行“年初超缴各项税金合计”是指企业与上年超缴挂钩的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经税务部门批准,抵顶本年各项上缴税金的数额。
7.第21行“新增效益工资”,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若19行<15行,则重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3计算。
8.第22行“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第45行或第46行填列。
9.第32行“工资下浮数”,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计算。
10.第39行“单列工资合计”是指属于挂钩工资范围内,但当年不参与挂钩浮动,年终工资清算单列的工资项目。该行数按当年实际发生数填列。
11.第50行“复合挂钩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是指复合挂钩的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部分的工资浮动系数占全部工资浮动系数的比重。

工资同上缴税金挂钩工资清算表
编制单位: 单位:元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一、本年毛应缴税金的计算 | | |
| 1.应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房 |1 | |
| 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 | | |
|----------------------------------------------------------------|----|--------|
| 2.毛应纳税所得额 |2 | |
|----------------------------------------------------------------|----|--------|
| 3.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 |3 | |
| 工资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 4.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4行=2行--3行) |4 | |
|----------------------------------------------------------------|----|--------|
| 5.按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缴所得税 |5 | |
|----------------------------------------------------------------|----|--------|
| 6.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 |6 | |
|----------------------------------------------------------------|----|--------|
| 7.年初欠缴各项税金合计 |7 | |
------------------------------------------------------------------------------------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 8.毛应上缴税金合计(8行=1行+5行--6行+7行) |8 | |
|----------------------------------------------------------------|----|--------|
| 9.核定的上缴税金基数 |9 | |
|----------------------------------------------------------------|----|--------|
| 10.毛应上缴税金增加额(10行=8行--9行) |10| |
|----------------------------------------------------------------|----|--------|
|二、本年净应上缴税金计算 | | |
|----------------------------------------------------------------|----|--------|
| 1.净应上缴税金增加额(按本文件附一公式5计算) |11| |
|----------------------------------------------------------------|----|--------|
| 2.应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12| |
|----------------------------------------------------------------|----|--------|
| 3.净应纳税所得额(13行=4行--12行) |13| |
|----------------------------------------------------------------|----|--------|
| 4.按净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缴所得税 |14| |
|----------------------------------------------------------------|----|--------|
| 5.净应上缴税金合计(15行=1行+14行--6行+7行) |15| |
------------------------------------------------------------------------------------
------------------------------------------------------------------------------------
|三、本年实际上缴税金的计算 | | |
|----------------------------------------------------------------|----|--------|
| 1.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 |16| |
| 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 | | |
|----------------------------------------------------------------|----|--------|
| 2.实际上缴的所得税 |17| |
|----------------------------------------------------------------|----|--------|
| 3.年初超缴各项税金合计 |18| |
|----------------------------------------------------------------|----|--------|
| 4.实际上缴税金合计(19行=16行+17行+18行) |19| |
|----------------------------------------------------------------|----|--------|
|四、本年工资增长的计算 | | |
|----------------------------------------------------------------|----|--------|
| 1.实际上缴税金增加额(20行=19行--9行) |20| |
|----------------------------------------------------------------|----|--------|
| 2.新增效益工资(19行≥15行,则按12行填列;若19行< |21| |
| 15行,则重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 | |
|----------------------------------------------------------------|----|--------|
| 3.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 |22| |
| 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4.复合挂钩企业新增效益工资合计(23行=21行+22行,若 |23| |
| 合计数为负数,则在33行填列) | | |
|----------------------------------------------------------------|----|--------|
| 5.未完成产品质量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24| |
| (24行=23行×53行) | | |
|----------------------------------------------------------------|----|--------|
| 6.未完成其他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25| |
| (25行=23行×应扣比例) | | |
|----------------------------------------------------------------|----|--------|
| 7.扣除未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后的新增效益工资 |26| |
| (26行=23行--24行--25行) | | |
|----------------------------------------------------------------|----|--------|
| 8.核定的工资基数 |27| |
|----------------------------------------------------------------|----|--------|
| 9.实际提取的工资额(28行=26行+27行) |28|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五、本年工资下浮的计算(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 1.最高工资下浮数(29行=27行×20%) |29| |
|----------------------------------------------------------------|----|--------|
| 2.上缴税金下降额 |30| |
|----------------------------------------------------------------|----|--------|
| 3.工资下浮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32| |
|----------------------------------------------------------------|----|--------|
| 4.复合挂钩企业的工资下浮数合计(33行=32行+22行,行 |33| |
| 若为正数,则改在23行填列计算;若大于29行,则按29 | | |
| 行填列) | | |
|----------------------------------------------------------------|----|--------|
| 5.实际提取的工资额(34行=27行+33行) |34| |
|----------------------------------------------------------------|----|--------|
|六、本年单列工资的计算 | | |
|----------------------------------------------------------------|----|--------|
| 1.新安置的复转军人工资 |35| |
|----------------------------------------------------------------|----|--------|
| 2.企业新建、扩建项目增人增加的工资 |36| |
|----------------------------------------------------------------|----|--------|
| 3.新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增加的工资 |37| |
|----------------------------------------------------------------|----|--------|
| 4.新分配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增加的工资 |38| |
|----------------------------------------------------------------|----|--------|
| 5.单列工资合计(39行=35行+36行+37行+38行) |39|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七、全部提取的工资额(40行=28行+39行) |40| |
|----------------------------------------------------------------|----|--------|
|八、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工资增长的计算 | | |
|----------------------------------------------------------------|----|--------|
| 1.本年实际完成的销售(工作)量 |41| |
|----------------------------------------------------------------|----|--------|
| 2.核定的销售(工作)量基数 |42| |
|----------------------------------------------------------------|----|--------|
| 3.销售(工作)量增加数(43行=41行--42行,若下降,则 |43| |
| 改在44行填列) | | |
|----------------------------------------------------------------|----|--------|
| 4.销售(工作)量减少数 |44|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5.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4计算,若工资下浮, |45| |
| 则改在46行填列) | | |
|----------------------------------------------------------------|----|--------|
| 6.工资下浮数 |46| |
|----------------------------------------------------------------|----|--------|
|九、补充资料 | | |
|----------------------------------------------------------------|----|--------|
| 1.第一年挂钩工资基数中工资、岗位津贴的比例 |47| |
|----------------------------------------------------------------|----|--------|
| 2.第一年挂钩工资基数中奖金的比例 |48| |
|----------------------------------------------------------------|----|--------|
| 3.核定的工资浮动系数 |49| |
|----------------------------------------------------------------|----|--------|
| 4.复合挂钩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 |50| |
|----------------------------------------------------------------|----|--------|
| 5.年平均职工人数(人) |51| |
|----------------------------------------------------------------|----|--------|
| 6.未完成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的比例(%) |52|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其中:产品质量 |53| |
|----------------------------------------------------------------|----|--------|
| 消耗 |54| |
|----------------------------------------------------------------|----|--------|
| 安全 |55| |
------------------------------------------------------------------------------------

附三:企业中途退出挂钩财务处理举例说明
例:某挂钩企业,1988—1989年挂钩两年,1990年经批准退出挂钩。1988年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新增效益工资10万元,1989年应纳税所得额60万元,新增效益工资8万元。企业分配利润中奖励基金(包括分红基金)的分配比例为25%。
1988年
------------------------------------------------------------
| |财务决算的利润分配|调增利润后的利润分配|
|--------------|------------------|--------------------|
|应纳税所得额 | 50 | 60 |
|--------------|------------------|--------------------|
|所得税率 | 55% | 55% |
|--------------|------------------|--------------------|
|所得税 | 26.02 | 31.52 |
|--------------|------------------|--------------------|
|能交基金 | 3.6 | 4.27 |
|--------------|------------------|--------------------|
|企业分配利润 | 20.38 | 24.21 |
|--------------|------------------|--------------------|
|职工奖励基金 | 5.1 | 6.05 |
------------------------------------------------------------


多拿的工资=10+5.1--6.05=9.05(万元)
应补缴所得税=31.52--26.02=5.5(万元)
应补缴能交基金=4.27--3.6=0.67(万元)
剩余部分=9.05--5.5--0.67=2.88(万元)
1989年
------------------------------------------------------------
| |财务决算的利润分配|调增利润后的利润分配|
|--------------|------------------|--------------------|
|应纳税所得额 | 60 | 78 |
|--------------|------------------|--------------------|
|所得税率 | 55% | 55% |
|--------------|------------------|--------------------|
|所得税 | 31.52 | 41.42 |
|--------------|------------------|--------------------|
|能交基金及预 | 7.12 | 9.15 |
|算调节基金 | | |
|--------------|------------------|--------------------|
|企业分配利润 | 21.36 | 24.43 |
|--------------|------------------|--------------------|
|职工奖励基金 | 5.34 | 6.86 |
------------------------------------------------------------


多拿的工资=10+8+5.34--6.86=16.48(万元)
应补缴所得税=41.42--31.52=9.9(万元)
应补缴能交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9.15--7.12
=2.03(万元)
剩余部分=16.48--9.9--2.03=4.55(万元)
按上述情况计算的结果,在1990年进行处理:
1.冲减1990年奖励基金25.53万元。
2.调整利润分配,补缴各应缴款项。
累计应补缴所得税=5.5+9.9=15.4(万元)
累计应补缴能交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0.67+2.03
=2.7(万元)
3.将剩余部分转入专用基金。
累计剩余部分=2.88+4.55=7.43(万元)
将7.43万元按财务制度规定的比例转入除奖励基金以外的其他专用基金。

附四: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统一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保证国家对工资进行统一的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有利于编制、检查计划和进行工资管理以及正确地反映职工的工资收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各种合营单位,各级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在计划、统计、会计上有关工资总额范围的计算,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第二章 工资总额的组成
第四条 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奖金;
(四)津贴和补贴;
(五)加班加点工资;
(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第五条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
(二)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
(三)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
(四)运动员体育津贴。
第六条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二)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三)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第七条 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生产奖;
(二)节约奖;
(三)劳动竞赛奖;
(四)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
(五)其他奖金。
第八条 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一)津贴。包括: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及其他津贴。
(二)物价补贴。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
第九条 加班加点工资是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第十条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
(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二)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第三章 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第十一条 下列各项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
(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
(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三)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四)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五)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六)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七)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八)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九)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十)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十一)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十二)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十三)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十四)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第十二条 前条所列各项按照国家规定另行统计。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私营单位、华侨及港、澳、台工商业者经营单位和外商经营单位有关工资总额范围的计算,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定有关工资总额组成的具体范围的规定。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务院1955年5月21日批准颁发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案件具体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案件具体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1994年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案件确定罪名、适用法律条文以及审理程序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人民法院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犯罪的,应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以妨害公务罪定罪量刑。对于这种案件,可以由该法庭合议庭直接审理、判决。如果原审判组织是独任审判的,则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人民法院审理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案件,应当依法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其他犯罪的,应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障

周本强


摘 要:2005年8月28日,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并规定了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的救助措施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鉴于此,本文从促进相关立法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出发,紧扣新时期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如何保障这一主题,界定了家庭暴力的概念,分析了家庭暴力的成因,论证了家庭暴力的必要性,且着重探讨了遏制家庭暴力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维权机制;法律规范;道德教化

近年来,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经济原因。诸多家庭暴力的惨剧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完善立法,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和社会综合维权机制,同时不忘呼唤一套完整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才能根本遏制家庭暴力,切实保障广大妇女的权益,最终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一、新时期家庭暴力的含义
什么是家庭暴力?国内国外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有的学者这样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和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有的学者还对暴力作了学理解释:暴力是一种强制、胁迫行为,表现为对自然人的殴打、捆绑、爆炸等使被害人的身心、性受到伤害、痛苦,或以此相威胁强制剥夺自由。暴力也包括对财物的打、砸、抢,并以此相威胁强制自然人,使其精神上受到严重伤害。[1]此外,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还为家庭暴力下了一个法律定义,即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禁闭、捆绑、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人身、精神、性等方面进行摧残的行为。
我国2001年4月27日通过的新婚姻法虽然明文禁止实施家庭暴力,但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并没有做出规定;同样,2005年8月28日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再次更加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但对什么是家庭暴力也没有做出相关界定。理论界对此的认识仍有很大分歧,目前最常见的分类是以被侵犯的权益不同,将家庭暴力分为身体暴力、性暴力和精神暴力[2]。为指导司法实践,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总的说来,家庭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人员之间,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肉体伤害、精神折磨和性虐待的违法犯罪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丈夫对妻子进行肉体伤害、精神折磨和性虐待的违法犯罪行为。[3]人们对家庭暴力的概念,一般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和使用的。而本文所论述的家庭暴力,仅从最常见、最普遍和最难以治理的暴力行为,即对广大妇女所实施的家庭暴力(狭义)进行阐述。

二、新时期家庭暴力的成因
(一)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的夫权思想根深蒂固
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妇女基本上处于只有义务而毫无权利的悲惨境地,反映在夫妻上,主要表现为男尊女卑、夫权统治。例如,我国古代的礼、法规定:“夫为妻纲”,“夫者妻之天也”。要求妇女“三从”、“四德”,妇女从生到死,都置于男子统治之下。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妻子都处于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她们根本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夫妻关系也只是尊卑、主从关系,妇女几乎成了男子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活的女性也认为夫为妻纲,夫权高于一切,女人就应该接受丈夫的支配,因此反抗意识淡薄,对来自丈夫的暴力往往默默忍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从法律上取缔了传统的男性中心思维定式,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封建男尊女卑的夫权思想并未彻底从人们的头脑中肃清,许多人仍然认为丈夫享有统治和支配妻子的特权,什么“取来的妻,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一些人甚至还把妻子当作是丈夫的一件物品,并把对妻子的暴力行为看作是丈夫正当的 “纠正” 妻子犯错的权利。同时一些女性也仍持有男主女从的观念,在家庭中甘于丈夫之下,心理上没有独立的人格,逐渐丧了自我,当家庭纠纷激发为家庭暴力时,只是逆来顺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暴力作为解决家庭矛盾的一种常见手段也就不奇怪了。
(二)缺乏有效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
尽管2001年4月新修改的《婚姻法》和2005年8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其他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民不告,官不究”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等观念的影响,不仅一部分执法人员不能依法惩处家庭暴力行为,甚至连有些公安机关的报警电话也通常不接受家庭中的暴力事件。他们认为“两口子吵架不记仇”,家庭内部事物不便于干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么就是抱着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敷衍塞责,最多通过调解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如此执法肯定对施暴者起不到惩戒和威慑作用。
这样执法不力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缺乏有效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其不足主要表现为: (1)现行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多以“情节严重”为条件,而且在程序上多将其列为自诉案件,这势必会把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不当地排斥在刑事干预之外。(2)由于刑法中没有明确承认“婚内强奸”,由此影响了对婚内性暴力的处理。(3)在民事法律方面,虽然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2005年8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再一次更加明确将“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但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却未做明确界定。最高人民法院虽然对此做出了司法解释,但该解释显然将家庭暴力的范围限定过窄,是否完全符合法律立法的本意值得探讨。(4)在程序法方面,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特有的处理程序和证据规则,这必然导致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家庭暴力案件的事实难以认定,在客观上使一些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5)在组织法方面,没有为设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4]等等。
(三) 经济收入的不平衡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原因
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传统的择偶观是男强女弱。女方希望找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男性,而自己甘愿默默奉献于家庭,一些男性由于有了妻子的支持,因某些机遇而迅速致富,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所谓的“优越感”得到了体现,于是要求妻子绝对服从其意志,否则就恶语伤人,大打出手。此外还有政策的原因,妻子下岗,收入减少,重新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依赖丈夫,从而受到丈夫的冷落和歧视。
(四) 不健康文化传播误导人们的婚姻行为
社会上的一些大众传播媒介对暴力、凶杀、性虐待等进行大力渲染,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舆论氛围实际是起了教唆的作用。如电视剧《流星花园》,它以一个耳光拉开了男女主角的爱情序幕,从此两人走上了刀光剑影的“甜蜜之旅”。而那些看得如痴如醉的人们却将所有激烈的家庭暴力行为贴上了一个标签——这就是爱。
人的许多暴力行为是从上述类似的社会文化中“习得”的,也就是说,施暴者不是先天有心理障碍,而是在后天中学习到的。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也不例外。由于社会缺乏一种主流文化来引导人们的婚姻行为,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在这方面的导向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一些书刊、影碟、电视剧(如《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等对家庭成员间尤其是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极力宣扬,误导了人们去艳羡甚至刻意去模仿他们以寻求刺激。
(五)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决定道德建设,目前整个社会道德在某些方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家庭暴力的增多与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滞后与滑坡不无关系。
市场化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是导致家庭暴力增多和婚姻家庭破裂的一个主要原因。人民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使家庭人员的行为倾向于金钱和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感情、亲情的培养和巩固。另一方面开放的社会促进了人的个性张扬和人格独立,交往空间的相对扩大使人对家庭的依恋感和责任感相对减弱,一些家庭由此变成了一个松散的联合体。[5]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日益减少以至淡漠。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迁又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当这种压力无法排解时,也极易导导致家庭矛盾进而家庭暴力的发生,使妇女成为家庭暴力的牺牲品。

三、禁止家庭暴力的必要性
家庭暴力问题目前在我国十分严重,暴力事件往往令人触目惊心。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家庭暴力的发案率非常普遍,且呈现上升趋势。全国妇联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主体九成是男性。[6]由于绝大多数挨打的妻子会因羞耻感和恐惧感而不愿吐露实情,估计实际数字要高得多。另据统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每年接待和处理的群众来信来访中家庭暴力占了很大比例。2003年,妇联系统受理的婚姻家庭类问题为194476件,其中家庭暴力问题46114件,占23.7%,比2000年的数量将近翻了一番,在婚姻家庭类问题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了8.2%。2003年妇联接到的由于家庭暴力致死的案件投诉为263件,比2002年上升了50.3%。[7](2)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妇女,特别是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妇女。据1990年在全国11个省进行的“中国妇女地位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女性在与丈夫发生冲突时,有0.9 %的女性经常挨丈夫打;8.2%的女性有时挨丈夫打;20.1%的女性偶尔挨丈夫打。这个调查显示出不同程度地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这些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绝大多数是家庭妇女。[8](3)家庭暴力的手段越来越残忍,妇女受害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受害妇女轻者被打的鼻青眼肿,重者致残、致死。从施暴手段看,也越来越卑鄙,越来越残忍,如剜眼、割鼻、削耳、烙铁烧、灌农药、硫酸毁容、强迫卖淫、雇人强奸妻子、活埋、扔进水塘等。据调查,1995年总人口为5772万的湖北省,平均每天有一位妻子死在家庭暴力之下,二位受到伤害。[9]根据湖南省妇联对254起家庭暴力案件的调查,遭受家庭暴力的254名妇女中,165人鉴定为轻微伤,占65%,48人鉴定为轻伤,占18.9%,27人为重伤,占10.6%,8名妇女惨遭杀害,6名妇女不堪凌辱,自杀身亡,占5.5%;其中有8名妇女有孕在身仍遭毒打,导致流产。[10](4)家庭暴力引起的离婚问题居高不下。据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离婚率为1.54%,即每年有四十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由于家庭暴力所致。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暴力具有长期性、普遍性、严重性和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家庭暴力的如此蔓延,不仅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和侵犯了她们的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名誉权和人格尊严,而且还动摇了婚姻家庭的安宁和幸福,进而破坏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定。在依法治国和注重人权的今天,我们应该而且非常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制止家庭暴力,切实保障妇女的权益。

四、遏制家庭暴力的对策
(一)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
由于受封建家庭制度残余的影响(农村最为严重),不少现代家庭仍是男子掌握家庭财产权,妇女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在经济上独立,加之一些地方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受文化程度也普遍低于男子,这些都妨碍了妇女在同等经济、文化条件下同男子的竞争,从而制约了妇女综合素质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妇女保障自身权益的能力。遏制家庭暴力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尽快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因此,社会和广大妇女自身必须创造条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提高妇女的文化修养,对其进行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教育。并且女性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化解婚姻家庭中产生的矛盾,而不要使自身的弱点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线。(2)增强妇女的法律保护意识。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能逆来顺受,息事宁人,只有敢于斗争才能挣得自身的权利。(3)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增强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要让她们从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视自己为社会的主人,尽量减少在家庭中对丈夫的经济依赖。
(二)法律规范是根本保障
1、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遏制家庭暴力的强有力保障
我国高度重视家庭暴力问题,政府一方面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签署禁止家庭暴力的相关国际法律文件,另一方面,将干预和制止家庭暴力列入2001-2010年《妇女发展纲要》的目标之一。同时不断完善立法,使家庭暴力问题做到有法可依。
为了明确禁止家庭暴力,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和救助,严厉惩治家庭暴力的违法行为,2001年4月修改的新《婚姻法》在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家庭暴力受害人自力救济的途径,明确了公安、司法部门在反家庭暴力中的职责,以及确立了社区组织在反家庭暴力中的重要地位等等。
而2005年8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则对家庭暴力的罪责问题规定的更加明确。为了切实保障广大妇女在家庭暴力中的人身权益,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在第四十六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和第五十八条条规定了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的救助措施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规定了国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并明确了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负有重要责任的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还规定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等。
此外,《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都对家庭暴力作了保护性的规定。而且,我国目前还有几十个地区也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和行政性文件,据统计,自2003年3月至2004年4月,全国已有湖南、四川、宁夏、江西、陕西、湖北、黑龙江、山西、安徽、山东等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或《决定》;2004年7月22日,河北省人大通过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还有辽宁、甘肃等一些省市由妇联、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联合发出的有关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通知;以及更多的地市县级出台的相关行政法规和文件。[11]
根据这些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法律赋予了家庭暴力受害者多种维权手段。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妇女,应紧紧抓住国家普法教育的大好机会,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风尚。当自己的人身权益再次受到侵害时,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与家庭暴力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同时,执法人员也应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主动加强执法,切实维护好广大妇女的权益。国家更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的力度,进一步制定针对家庭暴力的细化标准和执行细则来规范公安司法等机关的权责和健全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完善立法来加强执法。
2、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势在必行
我们庆幸不断完善的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在为广大妇女提供有效法律保障的同时,也由于法律对家庭暴力没有细化的标准和执行细则而导致执法不力的问题,多少会有些无可奈何。针对我国家庭暴力的问题和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现状,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呼吁立法部门尽快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必要性而言,在我国,每年都在一定数量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尽管相对比例与国外相比并不高,但因我国人口数量和家庭数量众多,所以其绝对数量并不容忽视,反家庭暴力法律有着自己特定空间和对象;再者,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不仅可以使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我国的现行法制是一种完善,而且也是履行有关国际义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就可行性而言,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已对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为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而日益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许多成功的国外立法经验亦可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此外,一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也为制定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2]
为了使反家庭暴力法在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制裁施暴者、,保障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明确家庭暴力的概念。(2)明确反家庭暴力法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法律体系中的地位。(3)明确反家庭暴力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4)明确政府干预家庭暴力的责任。(5)明确公安司法机关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责和措施。(6)明确社区组织在干预家庭暴力方面的责任。(7)明确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干预家庭暴力方面的作用。(8)明确家庭暴力案件中在证据方面的特殊要求。(9)明确规定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强化法律责任。
(三)健全社会综合维权机制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