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编号代码编制原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05:43:40  浏览:83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编号代码编制原则

建设银行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编号代码编制原则
建设银行



为适应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和使用,根据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需要,制定本代码编制原则。
一、适用范围
本代码适用于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中国建设银行工作证编号。
二、编码原则和结构
人员编号由12位数字组成,其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6位数字行政区划码,6位数字人员顺序码。
1.行政区划码
行政区划代码原则上采用国标码(GB2260-91)的编码规则和结构,为解决我行一地多行的实际情况,作部分调整和补充,分段定义如下:
第一、二位01表示总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国标码编制,其排列顺序如下:
总 行 01 河 南 41
北 京 11 湖 北 42
天 津 12 湖 南 43
河 北 13 广 东 44
山 西 14 广 西 45
内蒙古 15 海 南 46
辽 宁 21 四 川 51
吉 林 22 贵 州 52
黑龙江 23 云 南 53
上 海 31 西 藏 54
江 苏 32 陕 西 61
浙 江 33 甘 肃 62
安 徽 34 青 海 63
福 建 35 宁 夏 64
江 西 36 新 疆 65
山 东 37
哈尔滨投资高等专科学校 02
常州财经学校 03
兴城疗养院 04
第三、四位表示省直辖市(地区、州、盟及国家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和县的汇总码),计划单列市。其分段定义如下:
01~20 表示省直辖市;
21~49 表示地区(州、盟);
50~70 表示计划单列市。具体如下:
哈尔滨 2350 宁 波 3357
沈 阳 2151 武 汉 4258
大 连 2152 成 都 5159
长 春 2253 重 庆 5160
西 安 6154 厦 门 3561
青 岛 3755 广 州 4462
南 京 3256 深 圳 4463
90 表示省直辖行政单位。
第五、六位表示县(市辖区、地辖市、省直辖县级市、旗)。其分段定义如下:
01~18 表示市辖区或地辖市;
21~80 表示县(旗);
81~99 表示省直辖县级市。
2.分行机关编码
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分行机关的编码是110100、120100、310100。
省(自治区)分行机关的编码是1、2位省级编号,后4位为0。
例如:河北省分行机关130000。
计划单列市分行机关的编码是前4位计划单列市级编号,后2位为0。
例如:广州市分行机关446200。
地(市、州、盟),县支行机关的编码由各省分行确定。
3.一地多行编码原则
一地多行自定义代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按国标码的编码原则确定。即省直辖市区域内一地多行自定义代码在行政区划代码第3、4位01~20内扩充;地区(州、盟)区域内一地多行自定义代码在21~49内扩充。如在以上规定的范围内仍囊括不下的,可
在71~89内扩充。县级单位自定义代码的编制比照地市级单位编码原则办理。
4.人员顺序号
六位人员顺序号原则上沿用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中使用的人员标识号中四位人员序号,以保证新版本人事信息管理软件启用时“人员编号”与“标识号”的转换。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1.人员编号的编码对象是中国建设银行的每一个正式职工。按建总函字〔1996〕第293号通知精神,工作证编号与人员编号一致。
2.优化后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是网络版,每一名正式职工在信息网络中确定一个编号,并只有一个编号。为保证人员编号的惟一性,全行正式职工在系统内(省内、省外)调动,其编号不变;调出建设银行系统,取消的人员编号不再分配给新的正式职工。
3.新版本软件启用后,“人员编号”与旧版本“标识号”要进行转换,为减少重复劳动,请各单位在编制“人员编号”时尽量沿用“标识号”,其前六位行政区划与后四位人员顺序号不变,中间两位为0。
例如:标识号 11010010033 转换为
人员编号 110100000033
4.本代码由总行统一管理。



1996年10月2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制度》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制度》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委(局)、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哈尔滨、长春、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成都、广州市财政局:
为准确、及时反映和分析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和效益情况,加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我们制定了《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制度》。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执行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报送我部。1998年度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请于1999年4月1日前报送我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准确、及时反映和分析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加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内和财政预算外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
(二)财政预算内其它各项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
(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
(四)财政预算外资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
(五)其它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
第三条 凡使用和管理本制度第二条所列范围资金的部门、地方和单位,都要履行本制度的相关规定,编制和报送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中央各部门要在汇总的基础上向财政部报送本部门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要在汇总的基础上向财政部报送本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
第四条 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向财政部报送的分析报告要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报送。
第五条 编报分析报告的基本要求是:
(一)报送要及时;
(二)数据和内容要完整、真实、准确;
(三)分析要深入、透彻。

第二章 分析报告的内容
第六条 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所报告的部门或地区在报告期内的:
(一)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及投向分析;
(二)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领域固定资产存量变化情况分析;
(三)财政性基本建设投资与宏观经济效益关系分析;
(四)典型建设项目的财务效益及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五)财政投资政策及投资管理情况、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改进的建议等。
第七条 对本部门或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的分析和报告,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对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和报告。中央部门要着重对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安排的资金、中央财政其它各项支出中实际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本部门财政预算外资金的安排情况、到位情况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各地区要重点对本地区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安排的资金、财政预算内其它各项支出中安排的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建设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地方部门的预算外资金的安排情况、到位情况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中央部门和地方都要认真填列附表一。
(二)对本部门、本地区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在建大中型项目及其资金来源的分析和报告。各部门、各地区要对本部门、本地区所有在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期限、概算总投资、各项财政性资金和配套资金来源情况、到位情况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在逐个项目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本部门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行业结构、地区分布作汇总分析。报送分析报告要认真填列附表二和附表三。
第八条 对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领域的固定资产存量变化情况的分析报告,主要包括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建设所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施工项目个数、项目建成投产率、交付使用率等情况。
第九条 国民经济效益情况主要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报告分析,中央部门也要结合本部门情况进行相关分析报告。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包括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投资率、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额、财政收支额、财政预算外资金收入、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量等情况;还包括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行业的新增生产能力和新增效益情况。
第十条 典型项目财务效益以及宏观经济效益情况的分析和报告。各部门、各地区要选择两个以上的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在建大中型项目,进行财务效益以及宏观经济效益的分析和报告。财务效益分析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项目融资情况。分析项目建设的各项资金来源对项目财务状况的影响。对各项负债资金来源,要深入分析项目的偿债情况和偿债能力。
(二)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或新增效益情况。
(三)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财务效益情况。包括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或新增效益的市场需求情况预计,收益或收费情况预计,上缴税利情况预计等。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就业及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相关分析。
各部门、各地区还要选择一至二个大中型建成项目进行后评价分析报告。
第十一条 对财政投资政策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各部门、各地区都要对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投资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报告,并着重对项目规划、项目前期研究、财务资金管理、各项投资资金来源到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告,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 效益分析报告的编报要求
第十二条 效益分析报告期为每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向财政部报送本部门或本地区年度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的时间为次年2月1日,并于每年8月1日之前报送一次半年情况简要分析。
第十三条 效益分析报告按照本制度第三条规定,由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大中型项目为基础编制单位,按资金渠道由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负责汇总、审核、考核并向财政部编报。
第十四条 效益分析报告的格式由文字报告和附表两个部分组成。文字报告要以附表数据为依据,但同时要突出重点,内容要丰富、翔实,要有调研情况分析和典型事例分析。文字报告一般采取以下标准格式:
(一)投资情况分析。包括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量情况、构成情况;所投资项目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情况;
(二)投资效果分析。包括相关地区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总量、结构及其变动情况,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经济结构调整情况、本地区经济增长情况、财政收入变动情况、典型项目融资及效益情况等;
(三)投资政策分析。包括财政投资政策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总量、结构及其变动产生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投资政策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预测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四)典型项目情况分析。对本制度所规定需要有典型项目情况分析的,各部门、各地区向财政部报送的年度效益分析报告,要附有二至三个典型项目的分析。
第十五条 分析报告除依据本制度规定的指标数据外,要充分运用现行投资统计体系和财政基本建设管理体系提供的信息数据,并与年度基本建设财务决算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按规定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不得拒绝或拖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 各部门、各地区、各项目建设单位报送分析报告的数据必须做到完整、真实和准确。对故意误报、漏报和存在问题隐瞒不报的,要通报批评并责成重报。涉及财务资金问题的,要作为违反财经法规处理。
第十七条 财政部对各部门、各地区报送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的情况建立年度考核评比制度。考核结果要作为被考核部门和单位资信情况的重要依据。对分析报告质量高,编报工作做得好的,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各部门、各地区可按本制度规定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
第十九条 本制度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制度自1999年1月1日起实施。
附:一、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情况表
二、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大中型项目分析表
三、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项目汇总表
四、固定资产存量变化情况表
五、主要指标效益分析表
六、新增生产能力和新增效益情况表
附一: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情况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 本 | 上 |本年比上年|本年比上年|
| 资金来源渠道 | | | | |
| |年 数|年 数| 增 减 |增减比例 |
|------------------------------|------|------|----------|----------|
|1.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含煤代油资金) | | | | |
|------------------------------|------|------|----------|----------|
|2.中央财政其它各项用于基建的| | | | |
| 资金 | | | | |
|------------------------------|------|------|----------|----------|
|3.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4.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 | | | |
|------------------------------|------|------|----------|----------|
|5.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6.地方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7.地方财政其它各项用于基建的| | | | |
| 资金 | | | | |
|------------------------------|------|------|----------|----------|
|8.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9.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 | | | |
|------------------------------|------|------|----------|----------|
|10.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 合 计 | | | | |
--------------------------------------------------------------------------
注:中央部门填列1、2、3、4、5项;地方财政填列6、7、8、9、10项。
附二: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大中型项目分析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项目名称 | |
|--------------|----------------------------------------------------------|
|项目类别 | |
|--------------|----------------------------------------------------------|
|建设规模 | |
|--------------|----------------------------------------------------------|
|建设性质 | |
|--------------|----------------------------------------------------------|
|建设期限 | |
|--------------|----------------------------------------------------------|
|预计实际工期 | |
|--------------|----------------------------------------------------------|
|开工日期 | |
|--------------|----------------------------------------------------------|
|概算总投资 | |
|--------------|----------------------------------------------------------|
|实际需要总投资| |
|--------------|----------------------------------------------------------|
|本年计划 | |
|--------------|----------------------------------------------------------|
|实际完成投资 | |
|--------------------------------------------------------------------------|
| | 总 量 | 本年安排 | 累计安排 |
| 财政性资金投资 |--------------|--------------|--------------|
| |计划|实际到位|计划|实际到位|计划|实际到位|
|--------------------------|----|--------|----|--------|----|--------|
|1.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 (含煤代油) | | | | | | |
|--------------------------|----|--------|----|--------|----|--------|
|2.中央财政其它各项用于 | | | | | | |
| 基建的资金 | | | | | | |
|--------------------------|----|--------|----|--------|----|--------|
|3.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
------------------------------------------------------------------------------
续表
------------------------------------------------------------------------------
| | 总 量 | 本年安排 | 累计安排 |
| 财政性资金投资 |--------------|--------------|--------------|
| |计划|实际到位|计划|实际到位|计划|实际到位|
|--------------------------|----|--------|----|--------|----|--------|
|4.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 | | | | | | |
| 设基金(中央级) | | | | | | |
|--------------------------|----|--------|----|--------|----|--------|
|5.财政预算外资金(中央 | | | | | | |
| 级) | | | | | | |
|--------------------------|----|--------|----|--------|----|--------|
|6.地方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
|7.地方财政其它用于基建 | | | | | | |
| 的资金 | | | | | | |
|--------------------------|----|--------|----|--------|----|--------|
|8.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
|--------------------------|----|--------|----|--------|----|--------|
|9.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 | | | | | | |
| 设基金(地方级) | | | | | | |
|--------------------------|----|--------|----|--------|----|--------|
|10.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
|--------------------------|----|--------|----|--------|----|--------|
|11.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 | | | | | |
|--------------------------|----|--------|----|--------|----|--------|
| 配套资金 | | | | | | |
|--------------------------|----|--------|----|--------|----|--------|
|12.国内商业银行贷款 | | | | | | |
|--------------------------|----|--------|----|--------|----|--------|
|13.中央部门自有资金 | | | | | | |
|--------------------------|----|--------|----|--------|----|--------|
|14.地方部门自有资金 | | | | | | |
|--------------------------|----|--------|----|--------|----|--------|
|15.行政事业单位自有资金| | | | | | |
|--------------------------|----|--------|----|--------|----|--------|
|16.企业自有资金 | | | | | | |
|--------------------------|----|--------|----|--------|----|--------|
|17.其它资金 | | | | | | |
------------------------------------------------------------------------------
附三: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项目汇总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农林|能|交通|国|市政|文教卫生广|其|
| 项目分类 | | | | | | | |
| |水利|源|运输|防|设施|播福利行业|它|
|------------------------------|----|--|----|--|----|----------|--|
| 合计 | | | | | | | |
|------------------------------|----|--|----|--|----|----------|--|
|项目总数 | | | | | | | |
|------------------------------|----|--|----|--|----|----------|--|
|概算总投资 | | | | | | | |
|------------------------------|----|--|----|--|----|----------|--|
|本年计划投资 | | | | | | | |
|------------------------------|----|--|----|--|----|----------|--|
|实际完成投资 | | | | | | | |
|------------------------------|----|--|----|--|----|----------|--|
|本年财政性资金总量: | | | | | | | |
|------------------------------|----|--|----|--|----|----------|--|
|1.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 | | | | | | | |
| 支出(含煤代油) | | | | | | | |
|------------------------------|----|--|----|--|----|----------|--|
|2.中央财政其它各项用于基建的| | | | | | | |
| 资金 | | | | | | | |
|------------------------------|----|--|----|--|----|----------|--|
|3.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 |
|------------------------------|----|--|----|--|----|----------|--|
|4.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 | | | | | | | |
| 建设基金(中央级) | | | | | | | |
|------------------------------|----|--|----|--|----|----------|--|
|5.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 |
| (中央级) | | | | | | | |
|------------------------------|----|--|----|--|----|----------|--|
|6.地方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 |
----------------------------------------------------------------------------
续表
----------------------------------------------------------------------------
| |农林|能|交通|国|市政|文教卫生广|其|
| 项目分类 | | | | | | | |
| |水利|源|运输|防|设施|播福利行业|它|
|------------------------------|----|--|----|--|----|----------|--|
|7.地方财政其它各项用于基建的| | | | | | | |
| 资金 | | | | | | | |
|------------------------------|----|--|----|--|----|----------|--|
|8.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 |
|------------------------------|----|--|----|--|----|----------|--|
|9.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 | | | | | | |
| (地方级) | | | | | | | |
|------------------------------|----|--|----|--|----|----------|--|
|10.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 |
|------------------------------|----|--|----|--|----|----------|--|
|11.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 | | | | | | |
|------------------------------|----|--|----|--|----|----------|--|
|12.国内商业银行贷款 | | | | | | | |
|------------------------------|----|--|----|--|----|----------|--|
|13.中央部门自有资金 | | | | | | | |
|------------------------------|----|--|----|--|----|----------|--|
|14.地方部门自有资金 | | | | | | | |
|------------------------------|----|--|----|--|----|----------|--|
|15.事业单位自有资金 | | | | | | | |
|------------------------------|----|--|----|--|----|----------|--|
|16.企业自有资金 | | | | | | | |
|------------------------------|----|--|----|--|----|----------|--|
|17.其它资金 | | | | | | | |
----------------------------------------------------------------------------
附四:
固定资产存量变化情况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合计|新增固定资产|施工项目个数|建成投产率|交付使用率|
| |------------|------------|----------|----------|
| | | | | | | | | |
| |本年|上 年|本年|上 年|本年|上年|本年|上年|
|行业 | | | | | | | | |
|----------------|------------|------------|----------|----------|
|1.农林水利 | | | | |
|----------------|------------|------------|----------|----------|
|2.能源 | | | | |
|----------------|------------|------------|----------|----------|
|3.交通运输 | | | | |
|----------------|------------|------------|----------|----------|
|4.国防 | | | | |
|----------------|------------|------------|----------|----------|
|5.市政设施 | | | | |
|----------------|------------|------------|----------|----------|
|6.文教卫生广播| | | | |
|----------------|------------|------------|----------|----------|
| 福利行业 | | | | |
|----------------|------------|------------|----------|----------|
|7.其它 | | | | |
------------------------------------------------------------------------
注:其它行业指1--6之外。
附五:
主要指标分析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 本年数 | 上年数 |本年增加数|本年增长比例|
| 指 标 |----------|----------|----------|------------|
| |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 均|
|----------------------------|----------|----------|----------|------------|
|1.国民生产总值 | | | | |
|----------------------------|----------|----------|----------|------------|
|2.国内生产总值 | | | | |
|----------------------------|----------|----------|----------|------------|
|3.国民收入 | | | | |
----------------------------------------------------------------------------------
续表
----------------------------------------------------------------------------------
| | 本年数 | 上年数 |本年增加数|本年增长比例|
| 指 标 |----------|----------|----------|------------|
| |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 均|
|----------------------------|----------|----------|----------|------------|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 | | |
|----------------------------|----------|----------|----------|------------|
|5.投资率 | | | | |
|----------------------------|----------|----------|----------|------------|
|6.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 | | | | |
|----------------------------|----------|----------|----------|------------|
|7.财政收入 | | | | |
|----------------------------|----------|----------|----------|------------|
|8.财政支出 | | | | |
|----------------------------|----------|----------|----------|------------|
|9.财政预算外资金收入 | | | | |
|----------------------------|----------|----------|----------|------------|
|10.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 | | | |
----------------------------------------------------------------------------------
附六:
新增生产能力和新增效益情况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已有生产能力和效益|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
| 行 业 |------------------|------------------|
| | 上年 | 本年 | 上年 | 本年 |
|------------------------|--------|--------|--------|--------|
|1.农林水利 | | | | |
|------------------------|--------|--------|--------|--------|
|2.能源 | | | | |
|------------------------|--------|--------|--------|--------|
|3.交通运输 | | | | |
|------------------------|--------|--------|--------|--------|
|4.国防 | | | | |
|------------------------|--------|--------|--------|--------|
|5.市政设施 | | | | |
|------------------------|--------|--------|--------|--------|
|6.文教卫生广播福利行业| | | | |
|------------------------|--------|--------|--------|--------|
|7.其它 | | | | |
--------------------------------------------------------------------
注:生产能力和效益要同时填明指标。



关于印发南京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炉窑烟尘排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京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炉窑烟尘排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南京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和《南京市炉窑烟尘排放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一切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其噪声超过所在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都必须缴纳超标排污费。收费标准以固定噪声源发出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量最高点为依据,按表一计算。污染时间不足四小时的,按四小时计算。夜间(二十一时至次日五时)超标的,按表一所列标准加一
倍收费。
表一
━━━━━━━━━━━━━┯━━━━━┯━━━━━┯━━━━━┯━━━━━┯━━━━━┯━━━━━
超标分贝数Leq(dBA)│ 3以下 │ 3~6 │ 6~9 │ 9~12 │12~15│ 15以下
─────────────┼─────┼─────┼─────┼─────┼─────┼─────
每小时收费(元) │ 1.00 │ 2.00 │ 4.00 │ 8.00 │12.00│16.00
━━━━━━━━━━━━━┷━━━━━┷━━━━━┷━━━━━┷━━━━━┷━━━━━┷━━━━━
第三条 一切炉窑排放烟尘超过《南京市炉窑烟尘排放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标准的,必须缴纳超标排污费。
1、锅炉和开水烟尘超标排放,根据用煤量按表二所列标准计征。工业炉窑烟尘超标排放,根据用煤量按表三所列标准计征。非燃煤锅炉和炉窑烟尘超标排放,按表二、三所列标准加一倍计征。
表二
━━━━━━━━━━┯━━━━┯━━━━━━┯━━━━━━┯━━━━━
烟气含尘浓度超标倍数│ 1以内 │ 1.1~2 │ 2.1~3 │ 3以上
──────────┼────┼──────┼──────┼─────
林格曼浓度 │ 2级 │ 3级 │ 4级 │ 5级
──────────┼────┼──────┼──────┼─────
每吨燃料收费(元) │3.00│ 4.00 │ 5.00 │ 6.00
━━━━━━━━━━┷━━━━┷━━━━━━┷━━━━━━┷━━━━━
表三
━━━━━━━━━━━┯━━━━━━━━━━━┯━━━━━━━━━━━━┯━━━━━━━━━━━━━┯━━━━━━━━━━━━━
日耗煤量(以八小时 │ 500以下 │ 500~750 │ 750~1000  │ 1000以上
计算)(公斤/日·座)│ │ │ │
───────────┼───────────┼────────────┼─────────────┼─────────────
每座炉窑每月收费 │40.00~60.00│80.00~120.00│180.00~220.00│380.00~420.00
(元) │ │ │ │
━━━━━━━━━━━┷━━━━━━━━━━━┷━━━━━━━━━━━━┷━━━━━━━━━━━━━┷━━━━━━━━━━━━━

2、锅炉、开水炉和各种炉窑烟尘超标排放,每月所缴超标排污费不足表四所列金额时,按表四所列金额计征。
表四
━━━━━━━━━━━┯━━━━━━━━━━━━━━━━━━━━━━━━━━━━━━━━━━━━━━━
│ 锅 炉 蒸发量吨/小时
类 型 ├─────┬──────┬─────────┬───┬───┬────────
│开水炉 │0.4吨以下│0.4吨~1吨以下│1吨 │2吨 │4吨及4吨以上
───────────┼─────┼──────┼─────────┼───┼───┼────────
收费金额(元/台·月)│20.00│ 40.00 │ 75.00 │150│250│ 350.00
━━━━━━━━━━━┷━━━━━┷━━━━━━┷━━━━━━━━━┷━━━┷━━━┷━━━━━━━━

3、茶水炉灶、炊事灶和营业灶包括由街道和个体经营为居民服务的老虎灶所排放烟尘在林格曼浓度三级(不含三级)以下的,暂不收排污费。三级及三级以上的,按表五所列标准收费。
表五
━━━━━━━━━━┯━━━━┯━━━━━┯━━━━━
林格曼浓度 │ 3级 │ 4级 │ 5级
──────────┼────┼─────┼─────
每眼灶每月收费(元)│5.00│10.00│15.00
━━━━━━━━━━┷━━━━┷━━━━━┷━━━━━
第四条 凡单位和个人积极从事环境噪声、烟尘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环境效益;提出合理建议并被采用,对污染治理有显著贡献;认真贯彻并监督各项环境管理法规的执行,同违法失职行为作坚决斗争的,由单位提出,主管部门审核,报市环境保护局批准,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
励。奖励费用在收取的超标排污费中开支。
第五条 凡违反南京市环境噪声、炉窑烟尘排放管理规定,玩忽职守,贻误工作,造成污染危害的责任者和指使、纵容、包庇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条 凡违反《南京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按下列条款给予经济处罚。
1、违反第二章第七至第十条规定,对驾驶员处以罚款五至十元。
2、违反第二章第九条规定,对拖拉机无通告证进入城区的,处以罚款四十至五十元;装载非指定货物的,处以罚款二十至三十元。
3、违反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对产生噪声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未办理“三同时”的,除不准投产外,处以罚款一千至三千元。
4、违反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对在限期内未完成治理任务,其周围环境噪声超过所在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处以罚款五百至一千元。
5、违反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对在夜间(二十一时至五时)使用发声设备致噪声超过标准的,处以罚款三百至六百元。
6、违反第四章第十七、十八条规定,对建筑施工机具未采取防噪措施的,除禁止使用外,处以罚款五百至一千元。大型施工机具未经批准在规定时间外使用的,处以罚款一千至二千元。
7、违反第五章第二十条规定,对擅自使用高音喇叭,又不听警告的,处以罚款一百至三百元。
8、违反第五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使用音响器材、发声设备其噪声超过标准的,处以罚款五至三十元。
9、凡受到处罚的单位和个人,仍然继续违反的,可以原罚款金额为基数,处以一至五倍罚款。
第七条 凡违反《南京市炉窑烟尘排放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按下列条款给予经济处罚。
1、违反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对炉窑在点火生炉、清炉等特殊情况下,排烟黑度超过林格曼三级、连续时间超过三十分钟的,处以罚款二百至三百元。
2、违反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对在市区、郊区、县以上城镇和工业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毛、皮革等废弃物,处以单位罚款五百至一千元,个人罚款十至五十元。
3、违反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对新建、扩建、改建各种炉窑的消烟除尘设施未办理“三同时”的,除不准使用外,处以罚款二千至四千元。
4、违反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对生产单位擅自制造、加工销售各种炉窑、消烟除尘装置的,除没收非法所得外,处以罚款一千至二千元。
5、违反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对商业和物资部门及炉窑使用单位或个人经销、购买、砌造不符合烟尘排放标准窑炉的,除没收非法所得外,处以罚款一千至二千元。
6、违反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对擅自搁置不用或拆除已建成的消烟除尘装置,而造成超标排放烟尘者,根据其危害程度及情节,处以罚款一千至二千元,并对单位领导处以罚款三十至一百元。
7、排污单位被罚款后,并不免除其正常上缴超标排污费和应治理污染的责任。
第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各级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执行。有关行政处分,按分工分别由各级管理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所在区人民政府批准,责成补处分人所在单位执行。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处理。
第九条 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属市环境保护局,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85年7月4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